缝纫机论坛bbs.frj666.com
标题:
盘点零部件产业之变
[打印本页]
作者:
tyvek
时间:
2014-12-19 20:17
标题:
盘点零部件产业之变
2011转眼过半,随着需求爆发性增长的势头回落,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增长的步伐逐渐趋稳,对零部件供应不足的抱怨也有些回落。蓦然回首,“十一五”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冲击离去之后的两年来,零部件产业在业界的各种声音中,悄然进行着自己的变革,结构调整的格局日益明朗。
产业规模之变
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统计,2005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共有零部件企业1200余家,至“十一五”末,行业零部件生产企业总量变化不大,仍保持在1200家左右,但规模有了较大增长。
2005年,我国缝机业零部件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近100亿元,出口创汇1.3亿美元。之后两年,产业保持着较小的增幅。金融危机来临后,零部件企业成为行业中受影响最大的,订单大幅缩水,绝大部分企业出现了减产,有些企业甚至关停产,全行业产值月份下滑幅度最高记录达到60%,全年零部件出口量值下降了30%。走出低谷后,2010年零部件行业经济指标全部大幅上扬,全年共完成产值约150亿元,远超正常水平,比5年前足足增长了50%。其中,零部件出口金额达2.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较5年前增长了62%。今年一季度,我国共出口零部件0.6亿美元,增长32.94%。
另外,由于订单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零部件的产业集中度有了较大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我国零部件产业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为201家,占全国零部件企业总数的17%。2010年,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增加到281家,占全国缝机业零部件企业总数的23%。其中,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骨干零部件企业超百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近20家。重庆零一、xx德鹰、xx五菱、莱州强信、xx华一、xx旺业等一批骨干零部件企业年产值同比增幅平均高达85%以上,产能逐步恢复到2007年水平,远超过零部件行业平均50%的增幅水平。
[attach]282[/attach]
产业格局之变
零部件的产业格局最早是围绕整机的生产其配套体系而生,如标准体系、上工体系、兄弟/重机体系、飞马体系等,多年来,随着供应体系的打破,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企业相对集中的产区,主要分布在浙江的xx、台州、东阳、丽水、缙云、诸暨,江苏的菀坪、常熟、扬州、南通,天津,河北昌黎等地区。危机的洗礼和行业反弹,加快了各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步伐,且产业特色更为明显。其中,xx、菀坪、台州,成为零部件产业兵团的三个主要方面军。
浙江地区
浙江的零部件产业一直有着典型的浙商性格,起步和发展很快,目前生产企业共有600多家,占据了行业半壁江山,主要分布在xx、台州、东阳等地。去年以来,各地区零部件产业均有较大增长,无论是产值,还是规模企业、骨干企业数量,浙江零部件产业都占据了全行业的半壁江山。
xx:行业第一方阵
xx仍是零部件行业当仁不让的第一方阵。xx地区零部件行业起步较早,在世界缝机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通过与国内外一些大中型整机企业的配套合作,学习和积累了许多先进的工艺和管理经验,成为行业零部件种类齐全、产品质量档次水平较高的特色产区。是重机、兄弟、飞马以及标准、中捷、杰克、宝石等知名品牌的主要采购基地。
目前,xx零部件生产企业约有200余家,在旋梭、轴类、挑线杆类及特种零部件等方面具有制造和品牌优势,分布于xx、镇海、鄞州、海曙、慈溪、宁海等地,双海、德鹰、鹤林、五菱、华一、一平、鄞工、欧宝、旺业、五峰等企业是其中的佼佼者。
浴火的凤凰涅槃重生,都要经历焚身之痛。还记得在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时候,记者在xx到处都能看到空荡荡的厂房和蒙尘的机器,那时全行业几乎没有订单,大企业销售量寥寥无几,连企业的日常运作都难维持。然而,仍是他们,在危机中积极备战,成为行业恢复最早最快的产区。据xx缝制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虞勤介绍,2010年xx产销实现5000万元的企业就有10余家,并已有亿元企业出现。目前,xx拥有三个全国第一,我国最大的旋梭生产企业——德鹰,德鹰多年来始终专注旋梭的生产,发展目标明确,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较快。危机来临后,德鹰的遂昌工厂以较低的运营成本为其应对危机和下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体现了企业的长远布局。最近,德鹰在宁海又购买了场地准备建厂。目前,其月产量达30万只,市场占有率近三分之一;国内最大的螺钉生产企业——华一汽缝,注重进步创新和管理创新,从材料、热处理等多方面进行工艺改进,不断进行装备的更新换代,目前已拥有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2008年,华一汽缝历时半年编制出《零部件总汇》,对各类螺钉型号进行汇总、归类,并公布了相应的热处理、硬度等参数,开创了业内民营企业独立编印书目的先例;以及最大的夹线组生产企业——xx旺业。
台州:迅速窜起的生力军
尽管零部件企业开足马力,但受人工短缺、原材料涨价、成本升高等各种因素制约,全行业定单完成率平均只有75%,难以满足整机市场需求。前不久,一位服装加工企业的老总对记者抱怨,“越是关键的时候,你们缝纫机越缺货,真是不给力”。
危机后的复苏给台州的零部件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零部件的短缺又给了台州一个发展空间。而与台州整机生产集群紧临,共生共通,加速了其为骨干整机厂配套能力的提升。从2009年行业复苏至今,台州零部件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些能与骨干零部件企业竞争的企业形成。
目前,台州零部件生产企业从2008年全区100多家已经暴增至400家左右,以中小企业居多,绝大部分企业集中在椒江区。台州整体制造业的配套、协作基础相对完善,已形成了模具加工制作、铸造、热处理、零件粗精加工、整机装配、产品包装、运输等前后相连的行业产业链。相比较江苏、浙江xx等零部件传统区域,台州零部件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东阳:凭借缝配优势
20世纪70年代,东阳的缝制机械零部件企业从“跑刀片”起家,形成了以虎鹿镇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地,主要产品包括针板、梭壳、刀片等。东阳背靠国内规模最大的缝制机械零部件集散中心和配送中心,是该地区零部件产业的明显优势。东阳地区主要零部件企业有华洋、慧捷、金鑫、朋友、金盾、精鑫等。其中以慧捷为首的针板生产企业和以华洋为首的梭壳生产企业占据着国内同类产品产量的头把交椅。近日,慧捷和华洋双双被评为东阳2010年度市级“百虎”企业。
除此之外,丽水、诸暨、缙云、温州的零部件产业是必须提及的,他们源源不断为整机厂输送零件。围绕自身的产业特色,丽水的电机、诸暨的绣花机、缙云的家用机、温州的珠边机都各自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零部件生产配套供应体系,使得浙江的缝制机械制造产业链逐步完整,也加强了整个浙江地区的生产力量。但多数企业规模很小,这些地区的骨干企业多自己生产加工关键零部件。
江苏地区
江苏零部件产业发展则比较平稳,集约性强,企业发展相对集中。至今为止,江苏地区共有零部件企业近400家,主要分布在菀坪、常熟、南通、扬州等地区。常熟是全国最大的台板生产基地,海门是最大的机针生产基地,以扬州、靖江、南通为中心的旋梭总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菀坪:稳健的第二集团
稳健发展是菀坪的特色。吴江菀坪(已并入横扇镇)的零部件产业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中后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十五”期间,在当地ZF积极引导和扶持下,菀坪形成了以整机企业为中心,以骨干零部件企业为龙头的配套体系。设计、开模、粗精加工、装配等一产业链。“十一五”期间,零部件生产更加专业化,一些骨干企业的零部件已具备了高、精、专的优势,产品质量稳定,服务体系完备,产业凝聚力强,是国内外整机企业重要的零件采购基地,也是江苏省重点打造的20个产业集群之一。
菀坪缝纫机零件同业公会会长单位江苏万工是行业较早实施多元化的企业,涉及零部件、整机、喷气织机、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其喷气织锦产品成功搭上了世博列车,随各国观众飞往世界各地。2010年,在江苏万工的带领下,以金明、荣顺、海鑫、吴江缝配为代表的菀坪零件企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控制成本,调整工效,在产能恢复不足的情况下,仍保持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幅,有10%的企业产销均超过2007年的最好水平,且有可提升的空间。目前,菀坪缝纫机产业共有260家企业,其中整机生产企业40余家,零部件生产企业220家,年产值12亿元。
南通:机针雄霸市场
南通地区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缝纫机针生产基地,机针产量约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启东、海门。当地企业主要有启东的江苏飞虎、南通的中德、嘉慧、麦斯、白鹤、胜意、盈祥等。海门有20多家机针生产企业,是国内机针生产最集中的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海门东部临江、悦来、三厂等乡镇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缝纫机针生产基地。近年来,这些企业在软、硬件方面都进行了改造,机针的质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江苏飞虎是目前国内和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机针企业,金融危机中,飞虎加大了技术改造、设备改造的力度,缩小了与国外产品的差距,不但没受影响,销量还逐年提升。2010年,飞虎机针实现销售8亿支,创历史最好水平,占国内市场份额40%,比5年前的3.4亿支增长了135%。2011年,飞虎计划生产7亿支,“十二五”末产量达到12亿支,力争占国内市场50%份额。
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统计,2005年我国出口缝纫机针95万公斤,到2010年,出口量达到157万公斤,增长了66%。说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但是,但出口金额的增长幅度远小于销量的增幅,低价仍是机针企业发展的致命伤。
扬州、南通、靖江:旋梭的产业基地
旋梭号称缝纫机的“心脏”,结构复杂,加工难度高。5年前,就连许多国内的整机企业采用的也是进口旋梭,现如今,优质的国产旋梭不但国内的整机企业排队购买,出口也快速增长。2010年,旋梭成为增速最快的出口产品,出口数量从12.8万公斤增长到25. 7万公斤,足足翻了一番,出口金额则从268万美元增长到570万美元,增长了112%。这其中,国内的旋梭企业付出了许多的心血。
江苏的数十家旋梭企业主要分布在扬州、南通、靖江,其中扬州地区以生产高速平缝机旋梭为主,上规模企业有5家;南通地区以刺绣机和特种机旋梭生产为主,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有金升、齐安、耀星、盈祥等;靖江企业则以生产中高速平缝机旋梭为主。目前月度总产量在30万件以上,约占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通过资产重组,扬州长江重新焕发了活力,在员工减少了30多人的情况下,产能从月产8万件增长到12万件,同时重视开拓海外市场,出口大幅提高且出现了价格上涨的喜人局面。
常熟:台板机架的故乡
常熟是台板机架类产品的主要生产集中地,目前有20多家台板企业,总产值在3亿元以上,占领了国内约三分之二的市场。以福山、虞东、常熟重机为代表的常熟台板生产企业在主营业务外,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如福山公司目前有台板机架、包缝机、缝纫机零配件、服装机械及机电五个分公司,年销售额2.6亿元。虞东公司则向服装机械发展,形成了从工业缝纫机机架台板、裁剪台、拉布台到服装机械制造的生产体系,其生产的“嘉峰”牌全自动拉布机已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常熟重机在台板主业外,还向商贸领域拓展,成立了江苏时代服装机械实业有限公司,经销多品牌整机,也因之拓展了台板产品的销售渠道。
靖江:差异化发展有特色
靖江是我国生产缝纫机比较早的地区之一,有一批生产整机和旋梭、螺丝等零件的企业,通过取长补短实施差异化经营,也更善于运用一切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外部条件,发展颇有特色。如靖江盛达的主要产品为高速平缝挑线组件和旋梭,其挑线组件销量名列全国前三位;江苏飞翔生产的中高速旋梭、梭心套;盛昌以生产螺丝为主。目前,该地区的产品有旋梭、梭芯套、挑线组件、螺丝、高速平缝机等。
另外,以标准张家港、 张家港市标准缝纫机械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苏州张家港地区的零部件企业以生产针杆调节曲柄、牙架、过线轮等零件为主,在行业中也有不俗的表现。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零部件企业主要分布在京津周边以及河北的青县、昌黎等地。一直以来,北方地区的发展一直落后于整体发展速度,但在这一轮调整中,都有了较大变化。
天津:高科技反哺缝机产业
去年零部件专委会年会在天津召开,全体委员参观了天津的臣涛和中马骏腾两家公司,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多年来,臣涛选择了多元化经营之路,旗下金莱、宝莱公司各有涉猎,如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制冷机械及泵类产品,缝纫机零部件生产只占公司业务总量的30﹪。在缝纫机没有订单时,工程机械、压缩机产品生产保持正常,使之平稳度过金融危机。同时,汽车和工程机械领域对于产品品质的要求提升了整体生产工艺,也有益的促进了缝纫机零部件的生产。目前,臣涛集团的总产值已上亿元。中马骏腾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在缝纫机零件之外,发展汽车零件产业、机器人技术产业,用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其先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令人啧啧称道,2010年,中马骏腾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昌黎:弯针之乡走向标准化
昌黎作为“中国弯针之乡”,主要产品弯针占据了国内同类产品近70%的市场份额。金融危机中,昌黎的弯针总产量一度下降超过50%,大批企业陷入停产和半停产状态。2010年形势回暖后,其产量也迅速回调,全年产值平均增长50%。目前,昌黎有生产企业1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多家,主要集中在荒佃庄镇后双工业园区。针对工艺水平、产品质量上的弱点,金山、华杰、新和、利国(益明)等骨干企业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其经营和发展思路均有所提高。今年6月,新和公司生产缝纫机零部件及整机组装项目在昌黎工业园区举行签约及开工仪式,项目的目标产值1亿元,一期投资2000万元。
得益于当地ZF对产业的支持,2009年,昌黎县申报的《工业缝纫机弯针通用技术条件》通过审查,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工业缝纫机零件地方标准,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及产品竞争力。2011年,昌黎县申报成立“河北省缝纫机零件检测站”,将为当地产业的拉动和经济的发展搭建一个新的平台。
青县:装备水平普遍提升
青县的缝纫机加工行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历尽40年的发展,由为天马、飞马公司配套体系拾遗补缺,发展到目前由零件—整机—配套经营组成的较完善的专业化体系。现有各种类型的企业115家,主要分布在盘古镇、曹寺乡和清州镇,其中整机企业16家,生产配件企业69家;资产总值约2.65亿元,年产值2.5亿元。2010年以来,招工难、成本上涨以及市场对质量要求的提高促使青县企业纷纷引入自动化加工设备,工效和产品质量都有了普遍提升,友田、青工、志强、东升等10几家骨干企业产销增速在30-50%。但从整体来看,青县还落后于行业的整体发展速度。
除上述三大产区外,上海地区虽然是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的主要产区之一,但零部件产业方面已逐渐淡出。而广东地区以商贸企业为主,银龙机架、珠海冠兴等零部件企业虽然自身发展势头良好,但零部件产业总体上呈收缩之势。他们与重庆零一、湖南凯斯等企业,依靠自身特色和多年的实力,各自成为市场上的一方霸主。
企业分化之变
这次危机加速了行业的调整,也加速了企业的分化和演变,产能、资源和员工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调整以后,无论哪个产区的骨干企业,都出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一些企业仍然领先于行业,同时,新的后备军进入一线;同样,也有一部分企业发展速度缓慢,进步不明显;当然,也有少数企业在走下坡路。
分析后两者的原因,一方面,这些骨干企业的发展程度较好,基数高再提升有难度。一方面则是主观因素导致的。有一部分企业满足于当前的局面,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愿望不强,而维持,其实就是退步;有一部分企业当行业走向低谷的时候,尚有能力转向别的行业发展,在新产业投入的资金、精力以及收到的更好的效益,使其决定将缝纫机产业的发展搁置,不再加大投入;还有一部分企业,对行业前景信心不足,转而涉足其它行业,分散精力太多,导致形势好转生产亟需上量后无力招架,想上也上不来,错过了发展的好机会。
这些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时间是不等人的。市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退一步,自然会有人上前一步。不管是客观上成本的制约,还是主观上想限制产量保持供小于求的整零关系,当零部件产能不足成为常态之后,当整机企业如标准、中捷、杰克、宝石、贵衣、富山仿效日本企业自己生产和研发关键零部件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二三线企业越过众人崭露头角的时候,新的变局就此出现!
在“十一五”开始之际,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田民裕曾在协会零部件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对企业提出了四点要求,即“提升现代化工艺装备水平,从经验管理提升为科学管理,企业领导人从创业者提升成为真正的企业家,把零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之间的从属、被动的关系提升为同伴关系和比较主动的关系”。
日前,当记者提到这“四个提升”时,田理事长认为,“十一五”期间,零部件企业普遍加大了工艺和设备的优化和改进,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在提高工效的迫切需求下,企业加强了人员管理、成本管理,精益化管理以及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提升;出现了不少有着战略性思维、开阔眼光和长远规划的企业家;整零双方达成了深刻共识,从配套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他期待在“十二五”期间,出现更多的有创新发展理念的企业家,让“四个提升”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
欢迎光临 缝纫机论坛bbs.frj666.com (http://bbs.frj666.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