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缝纫机论坛bbs.frj666.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章玉贵:中国制造业最大隐忧是产业空洞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20:5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缝纫行业大师,学习更多维修技术经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飙升,加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作用下,在中国制造业核心板块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凭借高度专业化和价格竞争为利器的制造业集群目前已经进入低谷和调整期,部分企业开始外迁,可能对中国制造业造成致命打击的全球第四次制造业转移正从中国启动。与此相对应,日本制造企业正在回归本土建厂,美国启动再工业化,中国原有的本土配套企业专用性投资将遭受沉没损失,在缺乏自主创新技术的制约下,中国制造业不仅难以实现整体升级,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产业空洞化”。
产业空洞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导致本土的就业机会减少,市场需求减少,经济增长放慢,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香港、TW等;另一种情况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核心技术,形成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其后果是国际贸易条件恶化,技术上受制于人。中国制造业属于典型的产业空洞化的第二种情况。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自主技术供给的约束,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一直很高,如今已超过50%,而美国、日本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只有5%。中国制造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例如,中国纺织机械的70%来自于进口,高端的机床75%依赖进口,高速胶印机75%依赖进口,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为进口产品占领,光纤制造装备几乎100%依赖进口。
由于外资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中国制造业不仅在国际分工中的获益程度不高,还削弱了本土制造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动权,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目前中国制造业中有竞争力的产品基本上集中于低附加值产品领域,绝大多数行业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根据产品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原理,生产的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产品两端——研究涉及和销售推广,而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加工、组装的附加值最低。然而,中国无论是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还是高技术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情况:即本土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严重依赖国外的技术创新,盈利水平受到限制和挤压。在一些先进制造业领域,跨国公司通过产品链条内的垂直分工,在中国投资进行低附加值零件的生产和整机装配,同时进口凝聚技术精华的高附加值部件,大部分利润都被外资拿走了。
例如,被广大“果粉”强烈追捧的苹果,其实在产业链上已经把中国相关产业牢牢纳入它的体系中去。有报道说,苹果已经打造出一个缜密、神秘的全球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绑定了全球制造业最顶尖的企业,而这些企业正24小时为这座帝国大厦添砖加瓦。今年1月15日,苹果公布了全球156家主要供应商的名单,其中包含很多中国企业。由于成为了苹果的“打工者”,很多公司的股价纷纷上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经成为苹果产业链中最大也最重要的制造基地,但同时,也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一个群体,因为这个庞大的制造基地的利润率只有不到2%。
尽管在第三轮国际制造业转移中,跨国公司将部分采购中心、研发中心迁到中国,中国也在逐渐走出“微笑曲线”的底部,但是仍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事实上只是披上高科技外衣的传统企业,企业的生产工艺或技术只是通过购买、代理等方式获得某项专利的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企业本身只是帮跨国公司赚取利润的一个生产工具,缺乏必要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过于依赖技术转移又大大削弱了中国制造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动权。不少中国企业“心为洋役”,技术创新动力普遍不足。部分致力于自主技术创新的本土企业的努力,又遭到了国外资本在三个方面的打压:一是利用本土企业的资金困难收购行业内骨干企业,将其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从而抑制了本土技术最先进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吸引行业内的优秀人才进外资控制的投资企业或研究机构,冲击中国制造行业中多年来形成的科研队伍;三是运用贸易和投资等多种手段遏制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升级的努力,对于中国不能生产只能进口的产品,不仅抬高价格而且设立种种限制,一旦本土企业开发出相应技术就通过直接投资降低价格抢占市场,以图使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中较低的技术层次,丧失自主创新的主动权。
外资企业钳制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升级的另一“狠招”是:“独资化”。并在技术上对国内科研机构保持着一种相对封闭的低姿态,与本地ZF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合作非常有限。虽然不少外商投资企业建立了研究开发中心,但这些研究机构大多为独立注册,由于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一般直属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控股公司(非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一般被认为是企业的内部行为),同时也是跨国公司全球R&D的一个分支,因此与本地的联系弱,而且在发展战略上受制于跨国公司的整体战略,这对于研究开发活动中的技术扩散效应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尽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技术转移层次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跨国公司转移高层次技术是以其对企业具备足够的控制权为前提的,国外资本技术转移层次的提高仅仅是为了应对我国市场竞争而提高其投资企业获利能力的举措,既不可能转让最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通过技术扩散提高其他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跨国公司还利用自己在技术、品牌、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蚕食中国品牌、控制一些行业龙头企业。而中国在技术引进中,大部分采用进口关键设备、成套设备、生产线的形式,重硬件引进轻消化吸收,引进的结果只是具备了相应的生产能力和固化在设备重的技术,而对带动中国相关产业技术升级的效果并不大。核心技术的缺失已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最大瓶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BBS.FRJ666.COM    鄂ICP备19022030号-1

GMT+8, 2025-1-5 10:55 , Processed in 0.0871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