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缝纫机论坛bbs.frj666.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服装业-升级“大制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20:1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缝纫行业大师,学习更多维修技术经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国服装业强大的配套能力仍然占据优势
谈到“中国制造”,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多次强调:“制造”也是品牌,我们应该把“中国制造”这块品牌做好,做足。
经济学家郎咸平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论调:真正的制造大国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中国充其量只能说是“世界车间”――只负责加工环节,而其他的设计、物流、订单处理、零售等高利润环节都不在中国人手里。中国耗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稍微有一些极端。虽然一些品牌企业从中国转出部分制造环节,不过,这个趋势不是主流,而且,中国服装业强大的配套能力仍然占据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外包业务日益增多,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应运而生。全球价值链是指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在原料采集和运输、产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过程中进行的价值创造活动。
根据领导者的角色,全球价值链可以分为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和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
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是指在生产进入壁垒高的行业,价值链由处在生产环节上的大制造商控制。全球价值链的领导公司通常是国际巨头,他们后向控制原材料和配件供应商,前向与分销零售密切联系。
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是指在生产进入壁垒较低的行业,价值链由销售渠道拥有者和品牌拥有者控制。他们在建立销售网络的基础上,建立散布于各个国家(一般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生产网络,并控制着这两个网络,成为价值链的领导者。
而在第三世界的制造商,根据零售商和经销商提供的产品规格和品牌生产并销售制成品。这种以贸易带动的价值链,在劳动密集型的日用消费品中很常见,如服装、鞋、玩具、手工艺品及家用电器等。
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服装价值链是购买者驱动型的,即大型的服装零售商、品牌营销商、品牌制造商是服装价值链的领导者,他们居于价值链的高端并控制着价值链。在全球服装价值链中,设计和营销处于价值链的高端,而生产加工处于价值链低端。
中国服装产业目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面临着订单外流、生产中心转移的风险,产业升级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服装产业升级的途径是逐步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具体途径有:制造样衣,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品牌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营销渠道。
服装价值链从原料处理、产品设计、纺织品生产、成衣制造直到销售。据测算,服装价值链上的利润分配:设计占40%,营销占50%,生产占10%。很明显,在全球服装价值链中,设计和营销处于价值链的高端,而生产加工处于价值链低端。服装价值链是购买者驱动型的,即大型的服装零售商、品牌营销商、品牌制造商是服装价值链的领导厂商。他们构建营销网络的同时,在全球配置服装生产网络,并通过订单的全球化推动生产的全球化。他们控制服装价值链中增值率高、利润份额多的设计、品牌、营销环节,而把增值率低、利润份额少的加工环节配置在劳动力密集、工资低廉的国家和地区。
例如,亚洲早先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后来的中国内地、越南等地。虽然近些年来,全球服装价值链已延伸到非洲、中美洲的一些国家,但重心仍在亚洲。
发达国家在服装加工失去比较优势后,无一例外的都转向服装价值链高端,实现服装产业的升级。
意大利已经发展出纺织品、服装服饰以及高档时装的设计、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运作体系,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成为时尚潮流的源头,不乏全球顶级品牌。
日本服装企业自行开发、设计,将订单下到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成品打上自己的品牌,在国内销售。
美国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集团如Liz Claiborne、Lord&Taylor等控制了本国甚至世界市场。他们中很多是设计和销售公司,有自己的专卖店,或在零售集团中有专卖柜台。他们拥有品牌,产品设计好后委托发展中国家贴牌加工,然后再由他们经销。这三个国家的服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领导地位。
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美国、日本、欧盟来说有绝对优势,与墨西哥相比优势己经不十分明显,与印度、缅甸和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相比己没有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会逐渐减弱,国外订单有可能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服装生产大国的地位因此受到威胁。纵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服装生产中心的转移,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服装生产中心转移最基本的原因是:领导厂商总是力图将服装价值链中劳动密集程度最高的环节,即加工环节,配置在劳动工资水平最低的国家或地区来完成。
从组织层面来看, 全球服装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大多由加工企业与领先公司之间的互动、学习来进行,并通过不同模式的组织联系来实现。在加工贸易中,品牌制造商(OBM)对供应商的要求较低,加工企业(OEA)主要从事加工环节,很难进一步成为OEM或其他形式的厂商。而零售商或品牌营销商则要求其供应商具备服装制造技术及组织原料的流通技能,需要OEM为其加工服装。当需求量较大时,接单的OEM会把部分订单分包给当地厂商。如果OEM能够进一步学到如何组织整个价值链,他们有可能实现从OEM到OBM的角色提升。
目前中国大部分从事服装出口的企业处于接单产品组装(OEA)和接单加工生产(OEM)阶段。全球价值链下的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对中国服装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
在OEA和OEM阶段,采购商向制造商发布所有设计指示,然后指示逐渐宽泛,允许制造商填补细节,将一些设计环节交由制造商完成。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制造商如果能够不断提升,实现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将逐渐具备设计能力,可以自行设计生产。因此,接受订单从事服装出口的企业,可以先根据国外的概念设计,独自打版、制样衣;逐步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学习国外的设计模式,然后涉足概念设计,直至推出自己的设计师。这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制造样衣可以深化与国外品牌的合作,变被动订单为主动订单;甚至在自己生产能力有限的时候,代理国外品牌来选择国内的生产商、分配生产任务;进而为购买商寻找国内原料等等。通过这一过程,使价值链在国内延伸和丰富,强化国外品牌对国内厂商的依赖,提升中国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数据显示,中国服装在世界市场占有率达17%,但以贴牌生产(OEM) 、加工贸易为主,在国际市场上自有品牌还不多。服装产品的出口价格只相当于法国和意大利的1/4,赚取的利润极其有限,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中国服装产品的尴尬在于:在品牌端你没有话语权,在技术端你又说不上话,最后发现,你只能在这产业链的前后两端之间苦苦挣扎,挣一些血汗钱。”
国内市场上的OBM企业,基本上与全球价值链无关。他们从事出口,目前大部分也以贴牌为主,自有品牌还难以在国际市场立足。国内有一些品牌生产商,如美特斯邦威、森马等,开始在国内市场控制服装价值链,但这些品牌基本上还没能进入国际市场,下一步,要进入全球价值链。
就现实来看,以制造样衣为起点,逐步与国际设计思想和模式对接,让设计和研发在中国落地生根,使中国服装产业逐渐向设计环节上移,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延伸,逐步从OEM向ODM以及OBM转变,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因此,对于中国服装业来说,要升级“大制造”,关键是要打通产业链。正如广州状态服饰董事长毛继鸿所说:“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产业链没有打通。欧洲的设计师,都是‘一条龙’设计,从纱线开始,到面料,再到服装。流行趋势的预测也是一样。”中国的问题是,纱线、面料、服装各个环节各自为政。“大家都在发布流行趋势,自说自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BBS.FRJ666.COM    鄂ICP备19022030号-1

GMT+8, 2025-1-5 11:29 , Processed in 0.0673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